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

示範評量

示範項目1:
新生兒臍帶護理目的?

正解:1.清潔新生兒臍部。
2.促進臍部乾燥。
3.預防感染


示範項目2 :
消毒臍帶要用多少%的酒精?其目的各為何?

正解:
75% 功能為消毒效果95% 功能為使臍部乾燥


示範項目3:
做臍帶護理時,有哪些是感染徵象?

正解:(顏色、氣味、外觀、分泌物)及有無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。

示範項目(實例及範例)

步驟1:清洗雙手:使用香皂洗手,而且至少必須搓洗20秒,才可達到殺菌的效果。


步驟2:準備用具


步驟3:核對新生兒並將衣服及尿部打開,讓臍帶根部露出來後,先以用75%酒精浸溼的棉棒,依臍帶根部→臍帶→周圍皮膚的順序擦拭;然後,再以95%酒精,依同樣的程序重新操作一次。濃度75%的酒精具有消毒效果,而濃度95%的酒精有乾燥效果。


步驟4: 先以被裁切過的Y紗,包住寶寶的臍部,讓寶寶的臍部露出來

步驟5: 用另一張完整正方形的紗布覆於其上,再用3M膠帶固定,即大功告成了!

示範說明

一、工具
1.相機
2.電腦

二、部位
新生兒臍部

三、藥物
本技術不需要用到藥物

四、耗材
1.75%酒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瓶)
2.95%酒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瓶)
3.口腔棉枝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數枝)
4.彎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個)
5.3M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(一捲)
6.Y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數個)
7.紗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數個)

技術理論

簡介
(一)臍帶(Umbilical Cord)生理學介紹
1. 臍帶是由羊膜漸漸形成的,並由卵黃囊、體蒂(Body Stalk)、尿囊(Allan-tois)及血管融合而成的,從胎兒的臍部(Umbilical)伸出,一直到達胎盤胎兒面的中心或邊緣,為聯繫胚胎及胎盤的主幹。
2. 足月產的新生兒臍帶外觀是亮灰色、平滑的,長度約50~55公分,直徑約2公分。
3. 臍帶的表面是由薄雹的鱗狀上皮細胞(Squamous Epithelium)所組成,在臍帶中並沒有疼痛的神經接受體(Pain Receptors)。
4. 正常的臍帶內含有二條臍動脈及一條臍靜脈,臍靜脈可攜帶充氧血至胎兒處,同時由臍動脈將缺氧血送回胎盤。
5. 臍靜脈管壁較薄,血管呈不規則狀,臍動脈則有較厚的管壁。
6. 由於臍帶內的血管比臍帶長,所以會造成血管的捲曲,因此臍帶表面看起來是凹凸不平、彎彎曲曲的,稱為假結(False Knot)。
7. 臍帶血管的外面有一種特殊的結締組織包圍,稱為華通氏膠質(Whartons Jelly),此膠質為一緩衝物質,可避免期待在子宮內打結,而影響胎兒的循環。
8. 每分鐘約有400ml的血液會流經臍帶,由於血液快速的流動,會使臍帶變的較僵硬。如果因胎兒移動而造成期待圍繞時,期待本身的硬度可避免打結的情形發生。
9. 華通氏膠質內有許多的水分,可使出生後的臍帶盡快的收縮。除此之外,華通氏膠質內的前列腺素(Prostaglandin)可使血管收縮,可避免出生時切斷的臍帶繼續流血。
10. 功能:臍靜脈是直接通往胎兒的肝臟,輸送著來自媽媽的養分,在寶寶出生後,隨著臍帶的脫落,便會萎縮成「肝圓韌帶」;而臍動脈則是負責將胎兒不需要的廢物運送到胎盤。醫生和護理人員在產婦生產的過程中,必須特別注意胎兒期帶內血管的數目。因為約有1%的新生兒可能是有一條臍靜脈及一條臍動脈。當臍帶有異常時,有10%的機會新生兒會發生其他方面的先天性異常情形。
(二)護理三大原則臍帶大約在寶寶出生後1~2週就會脫落,脫落後可繼續使用75%濃度的酒精擦拭消毒,直到肚臍乾燥為止,以下三大原則,可做為參考。
1.保持乾燥:寶寶臍帶脫落前應保持此部位的乾燥,尤其當洗澡時不慎弄濕時,應先以乾淨的小棉棒擦拭乾淨後,再開始進行臍帶護理。
2.避免摩擦:挑選紙尿褲時應注意大小是否合適,勿使尿褲的腰際剛好在臍帶根部,以免造成摩擦導致臍帶根部破皮、出血的狀況。
3.避免悶熱:禁止使用乳液及油類護膚品塗抹於臍帶根部,以免導致臍帶根部發炎。
(三) 注意事項
1.誤用碘劑的消毒液,以免影響新生兒篩檢中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結果。2.出生後7~10天左右臍帶會乾燥脫落。
3.臍帶脫落後2~3天,出現少量淡黃色或淡咖啡色分泌物,要勤消毒。
4.分泌物或接近脫落時,可用紗布覆蓋在用3M固定。
5.觀察有無出血或感染徵象如:分泌物呈綠色、黑色或惡臭、臍發紅、發燒等,要立即就醫。

首頁

一、動機
同組的組員目前在產兒科診所工作,因此便藉此機會來更深入了解新生兒臍帶護理,由於此技術容易被大家忽略,所已期許此專題能提供護理界參考,一起重視臍帶護理進而減少感染機會。

二、目的
1. 清潔新生而臍部。
2. 促進臍部乾燥。
3. 預防感染。

三、研究流程

1.收集專題資料相關文獻(書籍及網路資源)
2.探討主題設計、計劃及拍攝教學影片內容、規劃工作時間及進度
3.確認研究場地及器材所需用物及佈置(產兒實習教室、基隆某婦產科診所)
4.實際拍攝護理技術過程
5.編輯拍攝結果(剪輯影片)
6.教學網頁製作(包含專題相關資訊及影片)
7.完成新生兒臍帶護理教學網頁